找到相关内容127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帕奥禅师答:还没有达到近行定及安止定的初学禅者如何修行佛随念及死随念?

    遍禅达第四禅或修行四界分别达到近行定,再以该定力为基础来修行佛随念或死随念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近行定安止定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0285594998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请禅师对慧解脱作个解析?

    表示不需要依靠强而有力的定力就能够证得慧解脱。欲证得慧解脱者必须修行四界分别,照见自己全身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之相,即:硬、粗、重、软、滑、轻、流、黏、热、冷、支持及推动。他必须到自己全身变得透明且散发很强的光明,当他继续那透明体的四大或照见它当中的空间时,就会看到许许多多极迅速生灭的色聚,即微小粒子。这时候,他已获得力量相等于近行定的剎那定。依靠这强而有力的剎那定,他更进一步地分析全身六门及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慧解脱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09275295919.html
  •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(三)

  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(三)  今天,我要解说如何从四界分别及对各种色法的分析下手,开始修行观禅。禅修者有两条修行观禅的路径:第一条路径是先修行止禅(如:安般念)达到禅那,然后进一步修行观禅。第二条路径是以四界分别培育专注力达到近行定,未达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观禅。然而,无论依循那一条路径,在开始修行观禅之前,禅修者都必须修行四界分别。  如何修行四界分别  若要修行四界分别,首先你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3649248.html
  • 依佛法观点看特异功能的实相与局限

    目的。因为因缘会聚者,终归有一天要因缘消散,因此,无论如何用心于维持色身的健康,色身还是终将败坏。四界分别的禅观修行,为的是帮助学员减低对色身的贪婪执着,若强调能量、磁场对身体的修复功效,将适巧与“...作如上的不当追逐,佛教的禅观教学,一般不采用这些词汇,而用四界分别的佛法术语,来表达精确的身心状态。   “潜能”或“特异功能”当然是有的,这是心念专注就可以开发出来的能力。但倘若不能伴随著「缘起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1579835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在修禅之前必须先累积福德,否则将会遭遇许多困难,是真实吗?

    问:有人说:在修禅之前必须先累积福德,否则将会遭遇许多困难。这句话是否是真实的? 帕奥禅师答:如果这里的「福德」指的是过去生中所行的福德,那么这句话是真实的。有两类种子:也就是智慧( 明)种子与善行( 行)种子。善行种子指的是布施、持戒、修行禅定等等。过去生中所累积的善行种子使你今生能得到好的父母、遇到好的朋友及导师、以及能够听闻到佛陀的教法。智慧种子指的是修行四界分别、色业处、名业处、缘起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修禅积累福报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9/09052890937.html
  • 金刚禅定的修行次第之我见

    喜乐。  外缘:金刚禅定取观殊胜之缘,即上师法像、本尊法像。  金刚禅定的所缘之境(定向目标),从生起次第到圆满次第,分别而不同。在修“止”时,可结合不净观、慈悲、缘起、界分别、数息 、“五门禅”加以对治,如多贪欲者宜修不净观;多嗔怒者宜修慈悲;多散乱者多修数息;无明邪见者多修缘起;业障丛生者多修界分别。行者在行持时,可根据自身的特点,依从上师的指导加以对治习修。  关于修止的阶段...

    寂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644203.html
  •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

    门禅。北凉昙无谶所译《菩萨地持经》卷三以不净观、慈心、缘起、界分别、数息作为五种"度门"。此为五门禅的另一种说法。现按以下的顺序对这些禅法尽可能地用通俗的语言略作介绍。 一、数息 ...五、界分别分别,又称界差别,是观想构成众生及其生存环境的十八界(六根、六境、六识)皆为六大(或称六界,即地水火风空识)和合而成,以断除"我执"为目的的禅法。 在六大中,最基本的是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5746960.html
  • 佛教发展的新思路:文化佛教

    佛教在走向民间化的同时,其实已经沦为丧失社会批判力的中立主义与调和主义:表面上虽然强调一切平等与无分别,却造成了佛教批判精神的失落和拯救精神的遮蔽。   佛法的传统教义(尤指净土宗)要能在目前多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1566864.html
  • 佛教认识论

    分别,即观想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和十八界的构成,以纠正人们以为物事有实体的见解;⑤数息,即通过计算呼吸的次数,以使心思安定下来,达到集中精神的目标。  大乘佛教的实相是指对宇宙万有的实相的...处”是生长的意思,生长即指识的生长。十二处是认识能力的十二个根据,由所依的六根和所缘的六境而分别相应地产生“六识”,此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识。以上六根、六境、六识合称“十八界”。佛教认为,十八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5469837.html
  • 江西龙泉寺古禅德肉身考

    药浸腐尸实不相侔,故吾人必须与木乃伊分别之。考近世所称印度六大哲学,有禅那教一派,此非佛教之禅宗也;盖释迦牟尼前先有之。传称悉达太子出家,先从阿逻逻仙人习初禅乃至非想之定,盖即四色四空之次第禅,但名禅而不名...

    太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11886613.html